因烟民这个景区“火”了一把!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红们各显神通,带火了一个又一个景点,这不五一期间大家都前往那些热门的打卡地进行打卡,而这个五一河南的宝新乡泉大景区,靠着烟民又“火”了一把。

宝泉旅游区作为国家5A级景点,凭借赤壁丹崖、高峡平湖、瀑布群等景观壮丽被《中国国家地理》多次收录,誉为“中国曲峡代表”同时该景点拥有世界最大的洛伽寺索道(单层载客200人)、世界最高L型洞穴电梯(336米)、祥云玻璃观景台等设施,提供“无痛爬山”的便捷体验,因此被评价为“山水与心跳并存”的必游地,凭借着这些特点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往打卡。

据环球网报道,五一期间,河南新乡宝泉大峡谷景区的一间备用卫生间因一枚未熄灭的烟头突发火情。这场看似“无足轻重”的小火灾,却因游客在禁止吸烟的卫生间内抽烟、离开时未妥善处理烟头,导致火势蔓延。尽管景区在10分钟内迅速扑灭火情,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这一事件无疑为全国景区敲响了警钟:一枚小小的烟头,足以让“人间仙境”陷入火海。  

一、“火星虽小,危害无穷”:烟头引发火灾的现实威胁

烟头虽小,但其表面温度可达200-300℃,中心温度甚至高达700-800℃,足以引燃纸张、布料、干枯植被等易燃物。近年来,因乱扔烟头导致的火灾事故屡见不鲜:

1. 2024年2月,河南南阳野生动物世界草地火灾:烟头掉落在草地上引发火情,所幸未造成动物伤亡;

2. 2025年4月,河南洛邑古城景区卫生间起火冒烟:起火原因系游客随手丢弃的烟头引燃可燃物;

3. 2025年5月,上海徐汇滨江火灾:一名男子将未熄灭的烟头丢入木地板缝隙,引发浓烟,最终被处以10日行政拘留;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烟头并非“小事”,而是潜藏的“移动火源”。尤其在景区、林区等植被茂密、人流密集的场所,一枚烟头可能瞬间引发燎原之势,威胁生命安全、破坏生态环境。  

二、为何烟头总成“导火索”?多重漏洞埋下隐患

1. 游客安全意识薄弱:  许多烟民对禁烟标识视而不见,甚至抱有侥幸心理:“抽完烟掐灭就行”“这里又没风,不会着火”。然而,烟头阴燃时间可达1小时以上,若掉落在隐蔽角落(如木地板缝隙、草地、垃圾桶内),极易被忽视。宝泉大峡谷事件中,游客明知景区属森林防火区域仍违规抽烟,正是典型例证。 

 2. 景区管理存在盲区:  尽管多数景区设有禁烟标识,但实际管理力度不足。例如,是否在卫生间、观景台等隐蔽区域增设管理人员?是否对游客进行防火意识宣传?是否在火灾高风险区域配备自动灭火装置?以宝泉大峡谷为例,其作为国家5A级景区,消防设施完备且应急预案规范,但仍未能杜绝人为疏忽。可见,仅靠“事后补救”远远不够,更需“防患于未然”。  

3. 法律惩戒力度不足:  根据《消防法》第六十四条,过失引发火灾者最高可处15日拘留并罚款500元,但实际执法中,类似行为往往以教育警告为主,导致违法成本过低。例如上海徐汇滨江火灾中,涉事男子被拘留10日已属“顶格处罚”,但类似案例中更多人仅被口头训诫。相比之下,美国加州对乱扔烟头引发山火者可处最高6年监禁,新加坡则将随意丢弃烟头列为可罚款2000新元的违法行为。  

三、从“烟头管控”到“全民防火”:多管齐下的治理路径

1. 强化宣传与教育,重塑公众认知:  景区端口前移:在购票平台、入园通道设置禁烟提示,播放烟头火灾案例短视频;  烟民群体精准警示:公共场所电子屏滚动播放禁止乱扔烟头的公益广告;  全民参与监督:鼓励游客举报违规吸烟行为,建立“全民防火积分奖励机制”。  

2. 完善硬件设施,织密防控网络:  设立“可控吸烟区”:在景区入口或指定区域设置带阻燃装置的吸烟亭,并配备水桶供烟头熄灭;  升级消防设备:在卫生间、栈道等隐蔽区域安装烟雾报警器,配置便携式灭火器;  推广“无烟景区”:借鉴黄山、九寨沟经验,全面禁烟并设立电子巡检无人机。  

3. 严格执法与问责,提高违法成本:  推行“黑名单制度”:对引发火情的游客纳入旅游失信名单,限制其再次进入景区;  明确管理责任:若因景区监管不力导致火灾,追究管理者行政及经济责任;  立法升级:推动将“野外丢弃烟头”纳入《刑法》“危险作业罪”范畴,以刑罚震慑潜在风险。  

宝泉大峡谷的“小火一把”,是一次幸运的警示——幸运的是火势未扩大,景区未遭重创;警示的是,若放任烟头隐患,未来可能付出更大代价。

森林防火,人人有责;作为烟民我们要做到烟头不乱扔。

原创文章,作者:阿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gwenjuan.com/5319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