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节外生枝”:线上销售暗流涌动,监管迷雾待解
近日,原本已被明令禁止线上销售的电子烟,似乎又开始在一些平台冒头,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节外生枝”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链条和监管漏洞?曾经一度偃旗息鼓的线上电子烟销售,又为何死灰复燃?
线上禁售令下,仍有平台“顶风作案”
早在近些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就已出台明确规定,禁止一切形式的电子烟线上销售。此举旨在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电子烟的侵害,并规范电子烟市场秩序。然而,在“禁售令”的高压之下,仍有部分平台和商家选择铤而走险,以各种隐蔽的方式进行电子烟的线上交易。
“化名张三”是一名资深的电子烟玩家,他告诉记者,虽然大型电商平台已经下架了电子烟产品,但在一些小众的社交平台、二手交易平台,甚至是一些垂直领域的APP上,仍然可以找到电子烟的踪迹。这些平台上的商家往往会使用一些“暗语”来规避监管,例如将电子烟描述为“雾化器”、“蒸汽玩具”等,并通过私聊的方式进行交易。
此外,一些微商也加入了线上电子烟销售的行列。他们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渠道,发布电子烟产品的图片和介绍,并以“熟人推荐”的方式吸引顾客。由于微商的交易往往发生在私下,监管难度较大,这也给线上电子烟的销售留下了可乘之机。
平台监管存漏洞,灰色地带难杜绝
线上电子烟销售屡禁不止,平台监管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化名李四”是一家电商平台的负责人,他表示,平台对于电子烟的监管主要依赖于关键词过滤和人工巡查,但由于电子烟的变体和“暗语”层出不穷,很难做到完全杜绝。
“有些商家会故意使用谐音、拼音缩写等方式来规避关键词过滤,”李四说,“还有一些商家会先发布一些与电子烟无关的商品,然后在私聊中向顾客推荐电子烟产品,这些都给监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此外,一些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利润,对于电子烟销售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默许其存在。这种“放水养鱼”的做法,无疑助长了线上电子烟销售的蔓延。
消费者权益难保障,售后服务成难题
线上购买电子烟,除了存在监管风险外,消费者的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化名王五”是一名电子烟消费者,他曾在某社交平台上购买了一款电子烟,结果收到货后发现产品质量存在问题,但由于卖家拒绝退换货,他最终只能自认倒霉。
“线上购买电子烟,很难辨别真伪,而且售后服务也很难得到保障,”王五说,“很多卖家都是个人或者小作坊,一旦出现问题,根本找不到人负责。”
此外,线上电子烟销售还存在诱导未成年人购买的风险。一些商家为了追求销量,会故意发布一些吸引眼球的广告,并利用未成年人的好奇心理,诱导他们购买电子烟。
监管重拳需加码,多方联动是关键
要彻底杜绝线上电子烟销售,仅仅依靠平台自身的监管是不够的,还需要监管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并建立多方联动的监管机制。
一方面,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电商平台、社交平台、二手交易平台等的巡查力度,严厉打击线上销售电子烟的行为。对于违规平台和商家,要依法进行处罚,并将其纳入黑名单,禁止其再次从事相关业务。
另一方面,要建立多方联动的监管机制,加强与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的合作,形成监管合力。同时,要鼓励公众举报线上销售电子烟的行为,并对举报人进行奖励,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氛围。
此外,还要加强对电子烟产品的监管,提高电子烟产品的质量标准,并对电子烟产品的成分进行严格检测。只有从源头上控制电子烟产品的质量,才能有效减少线上电子烟销售的风险。
电子烟“节外生枝”的现象,暴露了当前电子烟监管的诸多漏洞。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监管部门、平台、商家、消费者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电子烟市场。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原创文章,作者:小哈,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gwenjuan.com/5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