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来袭!18块钱的烟有什么“望梅止渴”
近日,一款名为“望梅”的18元香烟在市场上掀起波澜。这并非因为其烟草品质有多么出类拔萃,或者拥有多么华丽的包装,而是因为它精准地击中了部分消费者的一个心理需求:低价的“仪式感”。18元的价格,在如今动辄三四十甚至上百元的卷烟市场中,无疑是“白菜价”,却足以满足一部分人对于“抽烟”这一行为的特定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我们可以称之为“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出自《晋书·羊祜传》,本意是指用希望来解渴,比喻用虚假的办法来安慰自己。将这个成语套用到18元香烟上,并非指香烟本身能带来实际的满足,而是指其低廉的价格,让一部分人通过购买和吸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慰,一种短暂的满足感,如同用虚假的希望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那么,这“望梅止渴”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经济层面的“止渴”。在当下经济压力普遍较大的环境下,很多消费者对于生活成本的控制非常敏感。动辄三四十元的香烟,对不少人来说,是一种不小的负担,尤其是对于那些收入较低,或有其他消费压力的群体。而18元的价格,则显得相对“亲民”,更容易被接受。购买这种低价香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压力带来的焦虑,获得一种“省钱”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建立在经济层面的“止渴”。
其次,是心理层面的“止渴”。抽烟,对于很多烟民来说,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求,更是心理上的习惯和依赖。它是一种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方式,是一种社交的工具,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对于一些收入有限的烟民而言,高价香烟往往意味着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消费。而18元香烟的出现,则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相对低成本的“替代品”,让他们能够继续保持抽烟的习惯,满足心理上的需求,无需面对高价香烟带来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这种心理上的“止渴”,是一种自我安慰,一种对生活现状的妥协。
再次,是社交层面的“止渴”。在某些社交场合,抽烟往往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货币”。一些人可能无法负担高价香烟,但又不想在社交场合“落后”,18元香烟的出现,则为他们提供了一种“体面”的解决方案。他们可以以此参与社交活动,维持一定的社交地位,避免因经济条件而产生的社交尴尬。这种社交上的“止渴”,是一种对社交需求的变通满足。
然而,这种“望梅止渴”式的消费,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低价香烟的烟草质量往往难以保证,长期吸食可能会对健康造成更大的危害。其次,这种消费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经济压力和心理焦虑。在满足了短暂的虚假满足感之后,内心的空虚感可能会再次出现,甚至更加强烈。最后,长期依赖这种低价香烟,可能会形成一种不良的消费习惯,难以改变。
总而言之,“望梅”18元香烟的火爆,并非仅仅因为其低廉的价格,更是因为其精准地击中了部分消费者的特定心理需求——低价的“仪式感”,一种经济、心理和社交层面的“望梅止渴”。然而,这种消费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消费者需要理性看待这种消费行为,不要沉溺于这种虚假的满足感,而应积极寻找更为健康和有效的途径来解决自身的问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真正的满足感,并非来自于低价的替代品,而是来自于自身内心的充实和生活的改善。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而不要被廉价的“望梅止渴”所蒙蔽。
(文中所有人物均为化名)
原创文章,作者:小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ngwenjuan.com/47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