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相逢 钟爱一生

“平”水相逢 钟爱一生

张从平受邀参加公益演出。

淮剧,又称“江淮戏”,上个世纪初诞生于苏北大地京杭大运河两岸,是一种综合了田歌、民谣与民间说唱并吸收了花鼓戏、莲湘等表演形式而形成的以说唱为主的地方小戏。

在江苏中部,特别是里下河地区,淮剧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起初艺人多是农民,忙时种田,闲时唱戏,逢节日和祭祀,放下手里的农活,聚在一起表演。如今,在里下河地区仍有很多淮剧爱好者,江苏省阜宁县古河镇零售客户张从平就是其中之一。

张从平今年52岁,学习淮剧却有40多年时间了。小时候,家里的长辈都喜欢淮剧,寒冬腊月忙完农活就到戏院听戏。张从平经常跟着大人一起去听戏,由此爱上了淮剧,在七八岁的时候就能跟着电唱机哼唱。

“刚开始学唱淮剧时,我主要是跟着电唱机唱。有的曲目难度较大,我就反复听、不断练,直到学会为止。那时候学的很多唱词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学戏的经历是张从平童年生活中最美的一段回忆。那时候,每天放学回家,张从平总是先打开电唱机,听上一段淮剧,美美地跟着哼唱一会儿,才开始写作业。

1988年,张从平走上了工作岗位,到古河砖瓦厂当运砖工人。在砖厂工作虽然很苦,张从平却懂得苦中作乐。他一边搬砖,一边练戏,从不懈怠。很多工友只要一听见熟悉的唱腔,就知道张从平来了。

张从平也曾想过报考戏校进行专业的学习,但由于家庭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最终还是放弃了。对此,张从平心中总有一点遗憾。

“淮剧虽然不像京剧那样字正腔圆,也不如黄梅戏那般婉转柔情,但在我心中是最美、最动听的,是我的一生所爱。”张从平说。

2016年年初,张从平在和几个朋友聚会时,唱了几句淮剧。朋友听后感觉不过瘾,便建议他成立一个剧团,闲暇时搞几场演出。听到朋友的建议,张从平动心了。很快,他便和几个志趣相投的戏迷朋友一起,创办了古河镇淮剧票友剧团。

剧团刚成立时,只有七八个人,分别负责二胡、三弦、扬琴、笛、唢呐等乐器演奏,年龄最大的60多岁。最初,他们多是自娱自乐,每到周末便聚在一起,在农田边、恒河畔、公园里表演淮剧、交流技艺。

2016年10月,剧团第一次进行公开演出。为了这次演出达到预期效果,张从平从剧目选择、服装道具到人员安排等都做了精心准备。当天,他们表演了《牙痕记》《白蛇传》《杨家将》《珍珠塔》等淮剧经典剧目,演员的优美唱腔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当时,我们条件有限,就在路边搭了个简易的台子,道具也都很简陋。没想到演出开始后,不少乡亲都被我们吸引了过来。看到大家听得那么入迷,不时为我们鼓掌喝彩,我们越唱越带劲。”对当天的场景,张从平记忆犹新。

第一次演出圆满成功,不仅给剧团带来了名气,也坚定了张从平继续表演的决心和信心。

2017年3月,张从平的剧团收到了阜宁县民政局颁发的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草台班子”变身为正规团体,他们的干劲更足了。在几次演出成功后,有不少淮剧爱好者找到张从平,希望加入剧团。如今,古河镇淮剧票友剧团已有相对固定的演员30余人,演出剧目有百余个。

除了表演淮剧传统剧目,张从平等人还把党史和法律法规知识编成剧目,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让剧团发挥更大作用。他们先后创作了《学习党史跟党行》《红船赞歌》《宪法治国强》《走进新时代》等剧目,受到群众欢迎,也进一步扩大了剧团的影响力。

2021年1月,张从平的“百姓名嘴”工作室挂牌成立,张从平成为阜宁县理论宣讲团的一名成员,多次受邀到周边县、市参加汇演。

去年,张从平自掏腰包,花了3万多元购买了宣讲大篷车,开展文化进社区、进乡村活动,组织了30多场演出,为宣传传统戏曲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贡献力量。

“未来我将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向更多人展示淮剧艺术,传承好传统戏曲文化,宣传好党的好政策。”张从平坚定地说。

作者单位:江苏阜宁县局(分公司)

原创文章,作者:阿烟,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angwenjuan.com/342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